《環(huán)球企業(yè)家》曾報道過一名 24 歲的湖北年輕人黃恒。他在 2011 年初告別廣州的打工生涯,開始做自動售貨機生意。他買了六臺自動售貨機放到長城汽車河北保定的工廠車間里——位置偏遠,溫度又高,足以支撐這筆小生意。
一臺機器就好比一個無人看管的商鋪,*重要的同樣是位置,業(yè)內的術語叫做“點位”。工廠、學校這些地方,人群密集而商業(yè)化程度又不高,相對來說,是個比較封閉的消費場所,也是中國大部分自動售貨機都被擺放在這里的原因。而它造成的一個未必是好的結果就是,行業(yè)對于成功的經驗過于依賴這些“點位”所產生的數(shù)據。某自動售貨機市場總監(jiān)李舒說,她們曾經也做過針對公司人的生意,“但虧得厲害”。但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把工廠化的運營思路直接套用在了寫字樓里,但人群其實已經變得不一樣了。
黃恒或許托關系把生意做到了這家工廠里,但生意一旦做大,尋找新的點位就異常困難。租金不再有優(yōu)惠,物流、購機成本帶來的壓力也隨之而來。中國市場根據業(yè)內人士的說法,一臺機器買來之后至少 3 年才能盈利,每年的旺季,即使*熟練的送貨員也會跑冤枉路。
“ 這個行業(yè)很怪,做幾十臺一百臺很賺錢,做到五百臺以上就不賺錢了。” 王濱說。
中國售貨機市場的**開拓者南開戈德就是死于規(guī)模。十五年前,他們就用 3 年時間,在全國數(shù)十個城市布設運營了近 3 萬臺設備,融資近 10 億人民幣。但公司逐漸拖累于龐大的財務負擔、員工管理成本、低下的執(zhí)行效率。后期,他們甚至按照 8 年來計算機器的折舊率,以此實現(xiàn)微薄的利潤假象來騙取融資。
“中國市場縱深特別深,一二三四五六線城市,可以開發(fā)的地帶太多,不像日本,就兩個。一個是東京、橫濱,叫京濱工業(yè)帶,另外一個就是關西,坂神工業(yè)帶(大阪、神戶)。日本百分之七八十人口,這兩個地方開拓完了基本上就可以了。”黃榮輝向我們介紹,這樣龐大的市場讓售貨機的統(tǒng)一管理增加了難度。
一臺機器難以收回成本,還有個重要原因是故障率。在大學宿舍區(qū)、地鐵站和馬路轉角,你還是能偶爾看見一兩個踹機器的人,表情流露出痛苦。
中國消費者大都習慣了自動售貨機吞幣這件事。由于大多數(shù)售貨機運營商的規(guī)模都太小,如富士冰山(日本富士電機在中國的合資公司)這樣的進口機器不愿意與其合作,導致國產機器早年占了主流。
“我們 04、05 年的時候買的是國產設備,基本上一天不用干別的,就去處理故障。一瓶飲料出不來,后面好幾個顧客都買不了,損失就這么產生了。”黃榮輝說。